電影雜記簿2013

現在看電影,不像過去那樣有種使命感,
以前都會很努力地將某個導演的作品,不論是青澀的開端,還是成熟的饗宴,都會很努力地細細品嘗,像是海綿般,卯足了勁去吸收電影二三事,。
縱使有些缺點,但是都可以在成長的脈絡當中,體會些不同電影之間的變幻。
那段時間(大約十幾年前吧),很癡迷於整理電影觀後心得,就自己能力所及,針對一部電影或是一個成長脈絡,整理出思緒。
那時候,自己喜歡什麼電影,一點都不重要,
喜歡或是不喜歡的,甚至討厭的,都會增長對電影的認識,與自己的反思,
所以,看電影、寫觀後心得,有點像是做功課,不太像是吸引別人欣賞,
比較像是在兩個方面驅策自己的認識速度,
很像現在寫林道遊記的方式。

當然這樣的方式有好有壞,
在認識尚淺的時候,會有很強烈的吸引力去鞭策自己,
但是,經過幾年下來,在一些經典電影看了差不多之後,發現自己迷失的程度也加深了,吸收的能力也下降非常多,有點囫圇吞棗,
總覺得要把追逐電影的速度放慢下來,(高峰期,一年一百多部電影,是基本數量), 後來就有點採取隨緣的方式去接觸,

現在,要專心的事情太多,
寫電影心得跟著停滯下,不會再強迫自己去辨明一些細節之處,
當然,自己對於電影外在變化認識的速度明顯停滯下來。
電影對於我,有時候只是純舒緩,讓自己因為工作而緊繃的神經緩和一下,不想放太多腦袋,
有時候,想解解饞,不想只是簡單的聲光饗宴,
更多的時候,是想回顧一下自己過去所遺漏,或是忘記的片段。

所以,一些老習慣還是不小心回來留念一下,記錄一下簡單想法,
久久整理一下,有點像是寫note註記一下,幫助自己回憶,
只是,已經無法如此投入大量心力品味,當然,心得也貧弱很多。

1、「Haevnen」、「更好的明天」


「Haevnen」,英文片名「In the Better World」
這部2010電影,台灣翻譯成「更好的明天」,不過『Haevnen』的原意好像是「報仇」。

只是,這電影講的故事不是復仇的故事,而是面對「以牙還牙」、「報復」這樣態度的抉擇。
聽起來,很有奇士勞司基那一派波蘭電影「道德焦慮」的味道。
光看預告,感覺是很普通的故事:


然而,故事裡,要面對「以牙還牙」這樣道德焦慮的角色,不只一個人:
在非洲行醫面對當地惡霸的醫生,
溫弱被人欺負的小孩,
丈夫出軌的妻子,
因為母親過世充滿憤怒的小孩,
小孩無法諒解自己抉擇的父親,

這些人物的糾葛讓這個簡單的故事,咀嚼起來,回甘的韻味清淡綿長。
或許是自己也難以放棄「以牙還牙」這樣的態度,所以才有這樣的反芻吧?

這部電影,我拖了很久才看,一開始覺得鏡頭語言很平實,可能不是什麼厲害的電影,
沒想到看到一半,才發現平實的描述背後,慢慢散發的人性矛盾韻味。
那個醫生被打,再去討打這段契子,再接合到非洲的事件,再轉接到自己小孩的處境,
看完之後,那股餘韻繚繞好久。


題外話,「道德焦慮」電影,現在在台灣,比較少人提及,
我也是有一年金馬影展的專題,才聽到這個說法。

當時,奇士勞司基被歸為這一脈絡的重要導演,
不過,感覺上,另外一位導演贊努西(當年金馬影展曾經邀請來台灣)的作品,更是貼切一點。
只是奇士勞司基有名多了,電影也比較通俗好看些。
奇士勞司基的三色電影系列,比較遠離「道德焦慮」電影,
但是早期的「十誡」,就有著濃厚「道德焦慮」電影味道。
聞老師這篇簡單介紹,可以大約知道一些「道德焦慮」電影:「贊努西:道德焦慮的藝術家

還有這篇:「... 紅色倫理和白色倫理的欠缺...」。

推薦指數:

2、「Dead Alive新空房禁地」


這個片子,其實不需要再多說什麼了,
一個非常非常cult的電影,典型的到處噴血,哈哈
又不像一般殭屍片,彼得傑克森加了不少巧思,尤其那個媽媽轉型的怪物,這個戀母情結很好笑!
整個片子看起來很爽快。

這個片子,聽聞朋友眉飛色舞地講起來,已經好多年,每次影展,都沒有緣分看到,現在終於看到了,滿足一樁心願。

推薦指數:

3、「花神咖啡館 Café de Flore」

「花神咖啡館 Café de Flore」是個奇妙的電影,
前半段的劇情發展,有點法國通俗劇的味道,本來讓我有點不耐,

但是,後段的發展,到結局的轉折,真的讓我驚訝了一下,足以回味的驚訝。
看完之後,還是回味不已這樣的轉折。
只是這個轉折,一旦說破,就失去看電影的趣味,
好像,不宜現在說出來。
喜歡電影情節出現驚喜足以回味的朋友,是蠻推薦這部電影。
推薦指數:

4、「裂縫Cracks」

「Cracks」這部的導演Jordan Scott原來是雷利史考特的女兒,
整部電影的製作非常精緻有質感,不論是服裝、場景都很考究,
但是,整部電影也僅于此,當作製作精美的電影欣賞是不錯,
但是內容稍嫌空洞了點。

這個原創小說的內容,應該有許多可以發揮的地方,像是師生、女同這些議題,
只是改編起來,有點味道不足的感覺,
原本期待有強烈衝擊點的地方,都有點「怎麼只有這樣」的遺憾感,

其實,一開始有點無法繼續看下去,
主要原因是因為主角之一的伊娃.葛林,
伊娃.葛林她很漂亮,身材也很正,眼神也有點邪氣,
可是不知道為何,就是很難接受她的表演方式,感覺有點過頭。
不過,配角juno temple算是搶眼平衡了伊娃.葛林,的過,最近很喜歡juno temple的表演,

這部小說改編的「Cracks」表現的中規中矩,還算可以推薦一下。

5、「1778個我和我太太的故事」


喜歡錫鐵玩具的人應該會喜歡這個「1778個我和我太太的故事」,但是去掉「錫鐵玩具」這部份,這仍是一部很催淚的電影。

認真來說,這算是療傷係的電影,可以平復一下心中皺摺,
面對這樣的電影,其實不太需要談論太多究竟有多深奧或是多真實?
只要能夠呼應到個人感受就好。
推薦指數:

6、「普羅米修斯」

看完「普羅米修斯」,好想再回去看「異形一」啊!(忘了差不多了,劇情都快想不起來了)
雖然這次「普羅米修斯」劇本有很多瑕疵,不過瑕不掩瑜,
科幻史詩的架構已經建築起基礎,只希望史考特導演要活久一點啊! 上網查了壹下,原來有三個行銷用影片,可以補完一些資料,真是高規格的行銷影片:
「普羅米修斯」最讓我驚艷的莫過於「大衛」這個角色了,這短片表現出這角色的神韻,法斯賓達真是厲害的演員,又帥又會演。


和「異形一」一樣,這次「普羅米修斯」也企圖行塑一個執著的女主角。
這個短片,表現出這女主角對探索的執著,相當厲害。
只是,這劇本並沒有把女主角執著產生的衝突表現得很聰明,不太具有魅力,不像異形那樣,可惜了!
(話說,很少看到身旁的人有這樣的執著,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差異?)


這是第三個影片,這角色出現在電影裡面的時候,已經很老了!也是超像賈伯斯在表演的。
這段演講,其實並沒有將這個角色的特點表現得很明顯,電影本體也沒有。
但是,這段短片裡面這角色表達了一個概念,倒是讓我非常激賞,
他說到,任何的技術,不管是不是Old School的讓人懷舊,
在當時,都是最新的科技,像是紙張、火、輪子..................,(或者像是底片)
會讓人懷念或是當作一種復古,都是因為,這個科技創造出來的時候,是真的改變了人的生活。
之所以,有人會緬懷這些逝去的科技,是因為又有新的技術即將改變人的生活。
所以Point不是:是否科技、是否創新、是否懷舊?!重點是「改變了人的生活」。

這其實也科幻史詩片的基本概念,就是幻想出一種全新的人類生活與歷史。


這篇影評,把一些劇本缺點講得很仔細,有劇透,建議看完電影再看:時光之硯: 《普羅米修斯》

故事背後的神話故事(有雷,看過電影在看):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創造者與被創造者(部分有雷)

以上之前是放在臉書的討論:https://www.facebook.com/afeifelt/posts/2914179992970

推薦指數:

7、「橫山家之味」

昨晚在等待算圖得過程當中,順便回味一下「INCEPTION」,
以及看了三分之一的「橫山家之味」,兩者的影片型態,算是在天平兩邊的極端吧。

其一,
「INCEPTION」不論是腳本設計、劇情轉折、對白、影像處理、演員表演,各方面的設計感非常強烈,
強烈到,針對任何一方面來討論,都脫離不了創作者設下的緊箍咒。
這樣的緊箍咒常常讓我覺得,無論是怎麼樣的討論,
都必須被綁在原作者的夢境當中,難以清醒過來。

而「橫山家之味」,雖然只看了三分之一,
還不知道故事情節的推演,會如何發展,但是那股說故事的氣味,
很有早期「秋刀魚之味」的淡淡風味。

也就是,
上面說得「腳本設計、劇情轉折、對白、影像處理、演員表演」這些方面,都平淡到一種滑水無痕的清香。

但是,吸引我的不是這股清香,
畢竟只看了三分之一,還不知道後續的發展是否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衝擊?

目前,最讓我玩味不已的是角色之間的細膩對話。

當然,「橫山家之味」的處理方式算是行之有年、非常傳統的說故事方法,
就是,角色之間的關係,在彼此之間的對話顯現出來,
而彼此的對話,
就在角色一起做著簡單料理、吃著這些家常料理、回憶著過去瑣碎小事............ 慢慢地展開。
一如很久以前的「芭比的盛宴」。

「橫山家之味」用非常簡約的方式來處理這樣傳統的說故事方法,
例如炸玉米那一段戲碼,
一開始用爆玉米的聲音吸引了躲在書房書寫的老爺爺,過來直接跳接到油鍋裡翻滾的玉米天婦羅,
在油鍋嗤噗、嗤噗的聲響當中,老媽媽輕描淡寫地提到,
從久久以前開始,老爺爺只要一聽到爆玉米的聲音,就會放下手邊的工作,摸到廚房來偷吃剛剛炸好的玉米,
老媽媽還提到小孩都還小的時候,老爺爺跑去偷玉米的往事.........................
在這場炸玉米的往事回憶當中,
不僅僅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嚴肅老爺爺的小孩子性格,
也透露了已經離開人世的大哥身影..................

我想,就是這簡單氣味所傳達的生動吸引了我。

推薦指數:


8、「月升王國」

昨晚整備系統的漫長等待中,看了這部「月升王國」,

本來期待不高,但是看完之後,強力推薦啊!
一個簡單的兩小無猜愛情故事,濃厚的成人童話色彩,卻有著單純的浪漫,
這部小品電影,說故事的風格也很有趣。沒有太多深刻大道理,很舒服的小品電影。
就形式視覺美學來說,「月生王國」也有著值得學習的地方,
簡言之,是出乎意料之外好看的獨立製作。


推薦指數:

9、「諜影行動」

有時候工作太久太緊繃,都會想看場電影來舒緩壹下渾沌的腦袋。
有時候,是會看不花大腦的動作片。
有時候,會想看到一些精湛演員的精彩表演,
有時候,會想可以刺激腦袋的電影。

何時要看哪一種,也說不上來。

「諜影行動」,本來以為會是動作片,後來才發現,原來是一堆好演員的表演競賽。
而且有著老派、濃濃冷派、完全沒有任何激烈動作場面、或是繁複情節的間諜片。

尤其是主角:蓋瑞.老男人。

每次他的表演,都讓人舒暢啊!


十多年前就在Follow蓋瑞老男人的表演。
尤其在「Leon」那部,演一個狂暴的吸毒警察,那驚鴻一吼震攝了正在看電影的我。

(盧貝松「Leon」三個大明星的表現都很搶眼:那塔麗波曼、尚雷諾、蓋瑞老男人)

當然,不是很帥氣的蓋瑞老男人很難可以演到主角,
但是,即使是花瓶角色,像是「哈利波特」的天狼星、「蝙蝠俠」的喬登警探。
他的表演風格,尤其是眼神,就會表現出角色該有的特質,天狼星的狂與慈、喬登警探的耿直,

「諜影行動」這電影主角所需要的深層、悔恨、內斂、計謀,
在導演LowKey的風格下,只能以收斂的表情和眼神來表現,
蓋瑞老男人的表演,簡直是極豐盛的饗宴。

而且,其他演員也都是一時之選,就算是新人, 像是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的Benedict Cumberbatch,
「特務愛很大」的湯姆哈迪,
導演也都表現出每個角色的特點,沒有花瓶的存在。

當然,主角蓋瑞老男人,還是焦點所在。

推薦指數:

10、「楢山節考」


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應該是早該看的電影,不知道當年為何跳過這部??

拜訓練台之賜,30年後,終於體認到當年為何如此受到重視~
雖然大部份的影評都是以「棄老民俗」當作主軸衍生看法。

不過,電影當中最令人玩味的應該是貧困生活所激發出的殘酷,這種求生所引導出來的本能,呼應著不斷穿插其中的掠食生態片段。
這部經典電影,影評已經很多,若還想寫出什麼,應該是自省的文字,不過,現在的生活步調,好像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寫!

推薦指數:

11、「離魂異客」

吉姆賈木許的電影「離魂異客dead man」,
沒想到左邊這位是老牌龐克歌手,IGGY POP!!

藏了好久,邊寫欠很久的遊記,邊把這部「離魂異客」看完,
感覺沒有以前的作品「不法之途」、「神祕列車」好看啊!
(不過還是比「鬼狗殺手」好看多了。)

這簡單的吉他是neil young的,果然厲害


推薦指數:


12、Gomorrah


Gomorrah」中文翻譯成「蛾摩拉」。(看起來是音譯)
講意大利黑幫故事的電影已經很多很多,似乎都很難超越「教父」的經典,


這「Gomorrah」,義大利自己的黑幫故事,少了鏡頭美學宣染的美感,也沒有創造某個迷人角色,
一開始繁瑣的故事細節陳述,差點讓我放棄,
當眾多故事情節開始串聯連結之後,才開始了解這是一個殘酷現實的故事,
看起來比教父殘酷多了。

推薦指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M43鏡頭群(Micro Four Thirds system,MFT,M4/3)-2021.01更新中

最近的閱讀

和相機有關的一些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