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雜記簿2014-1


1、「Short.Term.12她和她的小鬼們」


這部電影,是半年來的一個大驚喜!

不知名的小品電影,未曾聽到人讚美推薦,
沒有心理準備下,突然接受如此美好的電影,不禁感動的說聲謝謝。

這應該是個非常低成本的電影,採用偏色色系的視覺方式,應該是就是為了掩飾攝影器具的不足。

製作資源不足的情況,剛好凸顯了這部電影的優點,尤其在劇本處理方面,
一開場的情節很簡單,只是一群社工人員對著新進的同事講著以前的故事,
但是,
突如其來的狂奔小孩,頓時吸引了目光,剎那間想知道,為何要追逐這個小孩,角色的簡單說明,不僅僅釋疑,也開啟對這單位的的興趣。

這場單純的開場,巧妙運載一些基本訊息,尤其狂奔的小孩,就暗示了劇中小孩各種不同的困難狀態。

第二段,讓我自己感到強烈悸動的是那位
即將滿18歲、要離開這裡的黑人小孩,劇中所做的歌曲,
裡面直接表現怨恨的詞,好強烈,
那段讓我目瞪口呆了一會,一下子醒不過來。

甚至,超越電影主軸,女主角和小女孩相似成長、相扶持的這段情姐。

嚴格地說,這不是一個製作精緻或者是電影表現層次高的作品,
甚至劇情,都可以算是可預期的範圍之內,沒有太大的驚喜,

但是導演掌握不同角色之間的互動,在這互動當中,呈現角色背景故事的對比,簡潔有力,吸引著我想要繼續去了解、去感受劇中這些角色、這些人。
就是這股吸引,讓我感到驚喜。

當然,其他的安排,諸如男女主角成長背景的對映、女主角和小女孩的相映,都是這劇本特定的安排,

慶幸的是,導演並沒有太過於煽情、把未來描寫的太過於美好,
(雖然已經是非常正面取向的安排了)
才不會掩飾了一些要面對的殘酷。

強烈推薦這部電影。


推薦指數:

2、四個偵探影集


英國影集創造的四個偵探!
最左邊應該是最有名的福爾摩斯,現在由新的BC、小勞勃道尼來詮釋。(還有一個美國版的福爾摩斯,英國演員的強尼李)

左二,就是克里斯蒂的波洛探長。
右邊兩位就非常不熟悉了!

右一的摩斯探長,2012年推出了新的系列:「Endeavour」摩斯探長前傳
講著剛剛當探員的摩斯,其成長過程,
這位新演員詮釋的很巧妙,有些個性和小動作,內斂又壓抑不住,看久了,會玩味其中的表演細膩處。
看到第二集,才開始領會這些小地方,到了第四集,才喜歡上這樣的詮釋。

若硬要說英國影集和美國影集的差異,
英國影集擅長創造迷人角色,美國影集則是擅長創造不同細微變異的類型影集。

目前看過的三個英國偵探系列,福爾摩斯、波洛、摩斯,
其破案的方式,大概都脫離不了歸納與演繹這兩個基本邏輯法則,
既然,兇手的真實只會有一個,那「歸納與演繹」是不是應該都一樣?差異又會是什麼呢?

差異來自于這三偵探的個人性格,所影響的觀察細節,
這些細節的不同,影響了「歸納」所搜集的條件,進而影響了演繹的方式,(還是那句老話,魔鬼都在細節)

例如,最明顯差異的是波洛,波洛擅長觀察人的性格和反應,
尤其是開示偵查之後,所影響的人們反應,由這些個人情緒擾動的細節來歸納演繹真相的可能性,

摩斯和福爾摩斯,是比較接近,是傳統的方式,經由物證與行為合理性,來推演還原事件的真相,
只是福爾摩斯更加的大膽假設,並旁徵博引其他事件相關性。
而摩斯則是更加注重現場物件細節,

這樣的差異,讓福爾摩斯更俱有迷人的大師風采,(也因此,福爾摩斯會有大膽的干擾物證行為或是討人厭的瞧不起人,哈哈)
摩斯比較像CSI那樣追求細節物件證據。

這也凸顯英國影集迷人之處,
最近的新版福爾摩斯,沒話說,BC重新詮釋福爾摩斯非常厲害,(小勞勃道尼的詮釋又有著不同的性格)

但是那些硬底子的傳統偵探影集,還是相當好看,
像剛剛提到這個著名的克莉絲蒂:白羅系列,(還是翻譯成波洛偵探??)
這演員詮釋真的精彩,白羅就是應該這個樣子!
1989~2013最後一季了:


推薦指數:

3、「第一次接觸La Boum」


1980年,14歲的蘇菲瑪索,真是可愛啊!
33年後,現在的蘇菲瑪索,也還是性感美豔啊。

剛剛開始看電影,就聽聞「第一次接觸」,不過,一直有點排斥,直到20多年後,才強提著精神看完。
雖然,個人還是不喜歡啊,哈哈。
即便如此,這樣典型的YA愛情片,還是有著濃厚法國片的味道,很熟悉的氣味。
整部片,讓我印象最深的竟然是蘇菲瑪索在外祖母前,換穿各式各樣的衣服,真是太萌了,哈哈,
盧貝松的「Leon」裡,波曼那段應該學「第一次接觸」的吧!!
不過,波曼也是一樣很可愛。

推薦指數:

4、「《依戀在生命最後8天》Chicken with Plums」


好浪漫的電影!這位伊朗女漫畫家的第二部導演作品,
雖然敘事方式很像「未婚妻的漫長等待」,但是還保有「我在伊朗長大」的風趣。
只是,這次添加了好濃的愛情啊!

許多漫畫家出身的導演,免不了都要玩一下視覺的設計,
但是,充滿設計的鏡頭,似乎掩飾不了劇本的稍嫌平乏,
雖然這樣的電影還是好看,但是看完之後,就像看一般強調效果的爽片一樣,濃厚的饗宴之後,留下是一點點苦味。
較之下,這流亡法國的伊郎女導演,第一部作品,自傳性的《我在伊朗長大》,
雖然也是充滿視覺設計,但是自身的生命體驗處境,讓「我在伊朗長大」在視覺之外,還注滿生命波折的體驗。

而同一個導演,一樣的表現許多視覺設計感,但是少了導演自身的人生體驗,這部《依戀在生命最後8天》相對來說,情感弱了許多。
或許可以說,這部電影,已經滲入許多法國對愛情的浪漫執著。

題外話,《依戀在生命最後8天》的女主角,因為在法國一張半裸海報,被伊郎回教政府判除不准回國。
這當然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觀念下的判決,
導演本身,也是因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政變成功,才流亡法國。
雖然伊朗不是阿拉伯民族,應該算是波斯民族的後裔,
但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主政之後,宗教已經凌駕民族之上。



推薦指數:


5、「Coral.Sea.Dreaming.Awaken夢幻珊瑚海:喚醒」


那幾天疲倦地工作之餘,只能看些爽片,但是看完剛剛人三、星際爭霸戰黑、快爽六、出神入化,這些爽片之後,發現一點爽快的感覺都沒有,
一開始以為是電影不好看,後來發現是我疲乏了,看太多這樣的爽片,腦袋會累,沒有娛樂的感覺。

看來要轉變看片的方向才行。
邊工作,邊放這部生態紀錄片。

大學幾年的物理學習,沒有增加太多物理能力,
唯一體會到的是,地球上最美的事物,同時也是最豐厚的知識寶庫,就是大地與生態。
畢竟這累積了地球40多億年的功力。
這多多少少影響了我拍照、運動、旅遊的方向。
海底生態,一直是我陌生的範圍,畢竟自己不會潛水,
海底雖然有其設備的門檻,但是基本功還是需要會潛水,這點要慢慢克服了。


看到一幕,好神奇,近拍到珊瑚卵一顆一顆從珊瑚嘴裡吐出來,在海中飄浮等待授精,
裡面有段陳述很有趣:
珊瑚除了排卵期間,提供海中生物養分,
死去的珊瑚形成珊瑚礁,提供鳥類棲息之處,以及穿梭珊瑚之間的魚類當食物,
另外棲息的鳥帶來種子,帶來外來植物生長。

而最早珊瑚開始於4億五千萬年前,現在珊瑚開始於2億5千萬年前,
這其中發生五次大滅絕,每一次都有接近90%的生物消失,
每一次滅絕,珊瑚都存活下來,而且提供生命再度生長的契機。

自從侏羅紀公園這部電影之後,常常聽到有人說道「生命自己會尋找出路」,
人們排放汙染傷害生命,也是用「生命自己會尋找出路」這句話或是「適者生存」來敷衍。

但是這句話隱含的時間觀念卻常常被忽略,
生命是會自己尋找出路,但是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找到?
要像上面大滅絕的例子一樣,每次都花個1億年嗎?

人類太講求效率,以為什麼東西一瞬間就可製造出來,

因為急,就沒有想到連鎖反應,
只想到原先設定的目標,但並不是每件事情總是:A ->B這樣單純。
當傷害無法逆轉的時候,像是「物種滅絕」,那就不是「生命自己會尋找出路」、「適者生存」這樣輕描淡寫可以帶過的。

推薦指數:

6、「The Strain嗜血菌株」





終於又有意思的新影集可以開始追了!!眾多teaser,很喜歡這段。

這是七月才開始的新影集,之前是漫畫、小說,環太平洋導演Guillermo del Toro催生的。
如第一集導演Guillermo del Toro所說,這不是一般美形取向,而是hardcore!
這影集剛剛開始,還沒有太多感想,讓我印象深刻的,第一集的開場口白相當有味道:
詩人曾言
Hunger, a poet once said,
飢渴是我們所知最重要之事,也是我們所學之初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know,the first lesson we learn.
但飢渴易被壓制 被滿足
But hunger can be easily quieted down, easily satiated.
仍有一種力量 不同類型的飢渴
There is another force, a different type of hunger,
一種無法被澆滅的飢渴
an unquenchable thirst that cannot be extinguished.
它的存在造就了我們人類
It's very existence is what defines us, what makes us human.
那即是愛
That force is love.

結束的對白也很棒:

愛是一種無法解釋的力量
Love, you see, is the one force that cannot be explained
無法用化學的方式來理解
cannot be broken down into a chemical process.
它是指引我們回家的明燈
It is the beacon that guides us back home
就算沒有人在那裡,那道光也會照亮前方迷途的路
when no one is there and the light that illuminates our loss.
愛的缺失會剝奪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
Its absence robs us of all pleasure of our capacity for joy.
會讓黑夜更加黑暗 白天黯淡無光
It makes our nights darker and our days gloomier.
但當我們找到愛
But when we find love
不管多畸形 多悲傷 多惡劣
no matter how wrong, how sad or how terrible
我們緊緊抓住不放
we cling to it.
愛給我們力量
It gives us our strength.
愛使我們屹立不倒
It holds us upright.
我們以愛為生 愛以我們為生
It feeds on us and we feed on it.
愛是恩賜
Love is our grace.
愛是陷落
Love is our downfall.

7、「驚悚大師 希區考克」

本來以為這電影是希區考克傳記電影,原來講的是「驚魂記」的製作過程。
這樣反而引起興趣,畢竟希區考克的作品產量很大,講一生的傳記可能省略很多才有辦法容納進一部電影的內容長度,還不如針對某一個時期的創作轉折來表現,還能夠更加精彩。
希區考克一直都是商業型的導演,但是在其商業的包裝下,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他自己獨特的口味,這些口味,若不考慮商業利基,應該都是非常精彩的Cult風格。
可以將這些個人特質轉變成商業利基,這是希區考克讓人折服的地方,也是讓人很好奇之處。
以一個傳記電影來說,這部傳記電影,並不算太特殊,
不過,對照「驚魂記」這部經典電影的商業成功,
再對照這傳記電影所呈現的創作拉鋸,還是非常趣味,讓人想再看一次「驚魂記」。
也就是,看這傳記電影的趣味來自於對於原典的對照,當然安東尼霍普金斯的表現還是讓人讚嘆不已,可以當作欣賞點之一。


推薦指數:

8、「玩命法則The Counselor」



一直不能理解,為何看「玩命法則」的過程,如此讓自己不耐??光是看一些工作人員表象資料,例如:
導演:雷利·史考特
編劇:Cormac McCarthy (險路勿近作者)
卡司:麥克法斯賓達、布萊德彼特、哈維爾巴登、潘妮洛普克魯茲、卡麥蓉狄亞

這樣幾乎堪稱鑽石組合工作Team的電影成果,就算不是經典,應該也不會太糟糕,會有一定的水準。

若再看一些手法表現,編劇採用時下流行的做法,一開始看似毫無相關性的多線劇情鋪成,等到影片後半段開始將不同故事線性的人物牽連在一起,才讓觀眾恍然大悟,原來一開始那些若有似無的劇情,都是相關聯的伏筆。
這種劇情鋪成的表現方式,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瞞天過海」導演索德伯格,若說是索德伯格掀起這種多線散沙劇情風潮,也不為過。
而編劇過去的作品「險路勿近」也是有著濃厚的類似敘事方式,
本來以為,雖然雷利史考特過去的敘事風格比較中規中矩的起承轉合,但是和編劇搭配起來,或許還是可以駕馭這樣多線散沙劇情敘事方式,
不過,結果看起來是兩種敘事方式的妥協,失去這兩種敘事風格本身的優勢,
傳統起承轉合的優勢是在於可以很簡約的說故事,而將電影內容重心放在一些商業元素,例如槍戰、爆破、追逐、飆車,
觀眾不僅可以快速地吸收劇情,也可以好好享受這些商業元素,
雷利史考特一向很擅長於這樣的傳統敘事方式。
而多線散沙敘事方式,除了故事本身之外,人物角色一些和劇情發展無關的小動作,常常是魅力所在,例如在「險路勿近」的殺手,很重視自己鞋子是否乾淨沾到血跡,這已經不是為了煙滅罪證,而是殺手自己本身偏執的潔癖,是一種角色個性的強烈執著,昆丁的電影角色裡面,也常常看到這樣的執著。
也因此,「險路勿近」殺手在最後幾幕當中,走出門口,抬起自己的鞋子,檢查是否乾淨,就直接傳達了剛剛是否下手?即使沒有槍聲,也強烈地傳達這點。
這是多線散沙劇情敘事風格的特點之一。
雷利史考特的說故事方式,較為缺乏這樣的角色個性小細節,使得「玩命法則」多線故事敘事,顯得有點餘韻不足,甚至可以說是失敗。
雖然雷利史考特補足了一些他擅長的商業元素,例如布萊德彼特最後被絞殺的方式、潘妮洛普克魯茲陳屍在垃圾場、卡麥蓉狄亞的狠勁,
但是這些似乎都無法補足多線散沙劇情敘事的失敗。



推薦指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M43鏡頭群(Micro Four Thirds system,MFT,M4/3)-2021.01更新中

最近的閱讀

和相機有關的一些小事